close

王嬙,字昭君,
西晉時因避司馬昭諱,改稱明君,
南郡秭歸(今屬湖北)人。

昭君雖然儀容雅麗,舉止端莊,
但因未受皇帝封誥,
所以在後宮的地位極其卑微,不受重視。
如同當時絕大多數宮女一樣,
昭君“入宮數歲,不得見禦,積悲怨”。
但當歷史提供機會時,
她主動請行,自願遠嫁匈奴。
在臨行前舉行的歡送儀式上,
元帝見昭君豐容靚粧,
光彩照人,顧影徘徊,竦動左右,
不禁大為悔恨,很想把她留下,
但又不便失信,
只得讓她隨呼韓邪出塞而去。

王安石 明妃曲 曾道:
"明妃初出漢宮時, 淚濕春風鬢腳垂.
低徊顧影無顏色, 尚得君王不自持.
歸來卻怪丹青手, 入眼平生幾曾有;
意態由來畫不成, 當時枉殺毛延壽.
一去心知更不歸, 可憐著盡漢宮衣;
寄聲欲問塞南事, 只有年年鴻雁飛.
家人萬里傳消息, 好在氈城莫相憶;
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,
人生失意無南北."

昭君這位膽識不凡的漢家宮女,
為促進漢匈民族團結,
自願出塞履行政治聯姻,
成為名垂青史的傑出婦女。
漢元帝認為這次政治聯姻可使“邊陲長無兵革之事”,
特意把年號改為“竟寧”,
意即邊境安寧之意。
呼韓邪單于封王昭君為“寧胡閼氏”,
“寧胡”意即“匈奴得到昭君,
國家就安寧了”。
從此,
漢匈長期戰爭狀態宣告結束,
雙方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。
長達150年的漢匈衝突,
猶如一曲雄壯的交響樂,
而昭君出塞則好似一個完美的“休止符”。

漢代出塞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,
而且大多是金枝玉葉的宗室公主。
但她們的為人行事,
很快都隨著歷史的長河流逝了,
唯獨“良家子”出身的昭君卻流芳千古,
人們懷念不已。
1963年,
董必武同志作了一首詠昭君的詩,
鐫刻在昭君墓前的石碑上:
“昭君自有千秋在,胡漢和親識見高。
詞客各攄胸臆懣,舞文弄墨總徒勞。”
不僅肯定了昭君出塞的歷史意義,
也肯定了漢元帝的歷史眼光。


ps: 此文載自文化頻道--讀書連載
作者:杜尚俠、張慶利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Clias 的頭像
    CClias

    CCliasの手扎

    CCli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